電腦在考古研究的實際應用 孫寶鋼 伍 結論 在電腦技術被應用在考古園地前 , 考古學家耗費了許多時間在記錄與儲存資料上 。而實際上 , 考古學家由電腦應用所獲的利益遠比「節省計算時間」為多 。 譬如 , 從研究計劃的制定 , 經由田野與實驗室的工作 , 到報告的撰寫與資料的儲存 , 這一系列非統計範疇的電腦應用 , 給與考古學家較多的利益。自問卷的某些答案 , 與本文「非資料銀行的應用」, 模擬 , 日曆的轉換 , 透視的繪圖方法 , 繪製考古遺物 , 與陶片的排隊等應用被筆者介紹 。 然而本文沒一一列舉的還有, Cluster analysis, Factor analysis, Tabulation, Regression Discriminant analysis 與花粉分析 。而在本文巳述及的一些應用至少已滿足了筆者的好奇心 。 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 , 一個人很難把某個專題的所有資料加以蒐集並予以維護。 因此 , 建立適於廣泛研究計劃的電腦考古資料卷 , 對從事考古研究會很方便的。也因此 , 自 1960 年代的早期 , 某些考古學家就從事電腦考古學的研究工作。由於電腦考古學這個園地不斷地向前推動 , 所以不可能讓本文的介紹與預測永遠有價值。但是 , 筆者仍然願意提出下列結論 。 (1) 雖然考古學家對「電腦對考古學的應用」已實驗了16 年 , 「 考古資料銀行 」 的這一概念還沒廣泛地向接受。 (2) 由於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分歧 , 電腦對考古學的應用受到限制。 (3) 電腦對考古學的應用 , 特別在資料銀行這方面 , 需要考古學家有種強烈合作的感覺——即很充分的團隊精神 。 除非職業的方法與習慣都已改變 , 電腦對考古學的應用將不會有良好的發展。 (4) 即使在目前電腦對考古的應用 , 面臨一些問題 , 電腦考古學仍然是考古學園地中一種有價值的研究方法 。 (5) 電腦對考古學的應用修正了考古學方法論 。 考古學家在電腦設備的影響下 , 將重新考慮他們的方法論。 (6) 電腦在考古學上的應用之將來趨勢 , 不僅會受到考古學與文化人類學理論發展的影響 , 而且也將受到電腦設備發展的影響。 (7) 只要考古學理論的分歧存在一天 , 將很難 , 甚而不可能有全國性 , 甚而宇宙性的考古資料銀行。 陸 附記 前陣子在寫完洞角與長山頂兩遺址的試掘報告後 , 原想暫時不再發表文章。卻因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的何勛堯先生訊問電腦對博物館的應用 , 而感覺有責任用中文將另一半未發表的電腦碩士論文整理出來。在課業與生活忙碌的情況下 , 本文是根據英文稿擠壓出時間來完成的 , 所以難免不帶有英式中文的味道。好在藉由筆者的介紹 , 應該可以回答何先生的一些問題。 要知道 , 在美國電腦在博物館的應用較電腦對考古學的應用稍早些 , 而兩者有很密切的關係。 因此能對電腦考古學有初步的認識 , 則對電腦在國內博物館的潛能應該有概略的了解。其實 , 電腦對考古學 , 或博物館的應用 , 在國內有若比在美國還難的窘境。 譬如 , 該用英文式電腦 , 還是中文式電腦 ? 如果用英式電腦 , 同時須用英文去敘述標本 , 則已建立的中文標木資料就得先譯成英文。假如用中式的電腦 , 雖然省卻翻譯的困難 ,卻因中式電腦還沒英式電腦那樣有威力 , 對考古學與博物館的電腦化的確有些限制。筆者認為國內考古學與博物館的電腦化是不可避免的 , 打現在起不妨好好籌劃。在資料銀行方面 , 應以中式電腦為主 , 而有關非資料銀行的應用在目前最好用英式電腦。必須注意的是 , 任何學科或園地的電腦化都要事先考慮可能面臨的問題。惟有該學科或該園地的專家與電腦學家相互了解對方的興趣 , 作法 , 和限制 , 才能把日後會面臨的問題減少到最低程度。 電腦在考古研究的實際應用—現在與將來,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廿五卷235-260頁,中華民國七十一年。 |
Saturday, June 22, 2013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